【別名】黃耆、木耆、綿黃芪、王孫、箭芪、戴糝、戴椹、獨椹、芰草、蜀脂、百本、百藥綿、獨根。
【產地分布】蒙古黃芪生于向陽草地及山坡;膜莢黃芪生于林緣、灌叢、林間草地及疏林下。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內蒙古等地。
【采收加工】野生黃芪春秋兩季均可采挖,除凈泥土及須根,切去根頭,曬至七八成干,按粗細、長短不同分級。栽培黃芪應3年以后采收。
【藥材性狀】蒙古黃芪:表面灰黃色,栓皮不易脫落。質硬而韌,斷面纖維性并顯粉性。皮部黃白色,木部淡黃色。氣微,味微甜,有豆腥味。膜莢黃芪:表面灰黃色、黃棕色,質硬,較難折斷。
【性味歸經】性微溫,味甘。歸脾經、肺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 補氣升陽,固表止汗,利水消腫,生津養血,行滯通痹,托毒排膿,斂瘡生肌。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。
【功能主治】補氣升陽,固表止汗,利水消腫,生津養血 ,行滯通痹,托毒排膿,斂瘡生肌。用于氣虛乏力,食少便溏 ,中氣下陷,久瀉脫肛,便血崩漏,表虛自汗,氣虛水腫,內熱消渴,血虛萎黃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癰疽難潰,久潰不斂。